古代
编辑
足球的最早起源地為中国,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现今足球运动的雏形,並且於2004年獲得国际足联的确认[1]。
戰國時代
编辑
戰國時代,蹴鞠已經是中國民間的一項熱門運動,特別是在城市里最受歡迎。根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當時著名的外交人士蘇秦到齊國游說齊宣王時,他看見都城臨里是這樣的一種場景︰「臨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大意為:齊國都城的居民都過著小康生活,幸福指數很高,社會和諧,人人都在吹拉彈唱,鬥雞的、遛狗的、下棋的、踢球的……)
漢朝
编辑
漢代時期,由於劉邦喜好蹴鞠,在他成為皇帝以後,促進了蹴鞠成為西漢時期的全國性體育運動,同時亦成為了西漢皇家的重要娛樂項目之一,而不再僅是往日只流行於草根階層。劉邦在皇宮範圍內,規劃了一座專業足球場,謂為鞠城。在劉邦的影響下,此後歷代漢朝皇帝,也包括太子黨在內的皇親及貴族等都喜歡蹴鞠此運動。劉徹踢蹴鞠時,令其文學侍從枚皋作《蹴鞠賦》助興。在漢朝時,蹴鞠被正式的列為漢朝軍人訓練項目之一,被軍事專家視之為兵家伎巧,是提高軍人體能的訓練手段。劉邦向《別錄》稱,「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其中劉邦後人──漢武帝劉徹和漢成帝劉驁,更是資深球迷,又經常親自上球場切磋技術。至於劉驁踢蹴鞠的投入程度更是使到朝臣擔心其龍體的安康,後來勸說劉驁不再參與蹴鞠活動,而用名叫彈棋的室內娛樂項目替代之[2]。漢武帝時代的悍將霍去病在遠征匈奴時,軍中曾經一度缺乏軍糧;霍去病於是在戰區上臨時劃了一塊場地,帶領士兵踢蹴鞠,以提起及振奮士氣。
在漢朝時,蹴鞠運動就已經有一套很成熟的規則。東漢文人李尤在《鞠城銘》中記載︰「圓鞠方牆,倣象陰陽,法月衡對,二六相當。」(大意為:場地四周築有圍牆,球場東西向,呈長方形,有6個球門)當時,球門僅是在地上挖一洞,球踢進洞中即得分。相應地,守門員各有6名;隊長亦有各一,另外雙方推舉出均認可的裁判員,要求裁判「不以親疏,不有阿私」;要求球員「端心平意,莫怨其非」[2]。
三國時代,學習蹴鞠被當作為興國強兵的基礎本領。東晉史家虞預在《會稽典錄》中記載三國人的認識,「上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時人並不是把踢球視為單純的體育運動,而是出于備戰的需要,需要認真地學習和訓練。
唐朝
编辑
唐朝時期,馬球替代了足球成為軍隊中的首選軍事訓練項目,惟蹴鞠仍然被保留,而且在軍中繼續流行著。在唐代民間,蹴鞠為各階層人士所喜歡,包括詩人杜甫和李白都是高手。當時,出現了至少有五種踢法;漢代的六球門規則被放棄,出現了比較近乎現代的球門,時稱毬門。有的是一邊一個的雙毬門,向對方進攻;有的是單毬門,單毬門設立於球場中央,上面有一個門洞,誰踢進即得分。其中,唐代足球最大的亮點為女子足球的出現。由于唐朝經濟發達,開放自由,女性主動地接受外來的文化,參與過去男性才能夠參與的社會活動。唐人康駢在《劇談錄》有一則潘將軍失珠故事就提到了一位善於踢球的唐代女孩。大意為:當時她在街邊,正好有一位士兵將球誤踢到她身邊,她快速起腳將球踢了回去士兵之處,期間球飛高達幾丈,圍觀者都被其技術所驚[3]。
女子足球水平當中,尤以宮中女性最高。當時唐朝皇宮中會定期舉行女子足球比賽,由皇帝觀席。王建在《宮詞》中提到「食內人長白打,庫中先散與金錢。」(大意為:在寒食節,宮中舉行女足比賽)。當時的男子與女子足球有所不同,女子足球的規則為白打場戶,亦即球場上不設立球門,人數不定。可以二人對競,稱為白打;亦可以以多人對賽,稱為場戶。除此之外,亦可以單人爭,稱為打毬。
宋朝
编辑
在宋朝時,出現了足球俱樂部,名為齊雲社。此外,朝廷裏更有專業足球隊,水平遠高于民間的球隊,隊員稱為築球供奉。北宋時期,其對手為金國。當時金國亦很流行球類運動,一為馬球,二為足球。1127年發生靖康之難,當中金人將宋徽宗和宋欽宗兩位北宋皇帝、皇子、皇室及所有宮妃挾持走的同時,還另外特別挾持了12名球員,其中7名為馬球運動員,另外5名為足球運動員。
古代足球
编辑
古代足球的比賽用球在不同時期亦有所改良,中國古代的足球最初為使用編織所製造的,到西漢時已經用上了以皮革製造的,內裡使用毛髮等物品塞實,使到其相當有彈性。晚唐時期,除了傳統的用球外,還有使用動物膀胱充氣後做成的氣毬,這種充氣用球與現代足球原理相似,惟耐用性比較差。
近代
编辑
现代足球运动则是在19世纪末期传入中国,最先在英國殖民地──英租威海衛及英屬香港,興起,香港更為亞洲最先建立職業足球聯賽(香港甲組足球聯賽)、足球會(香港足球會)及職業足球會(香港流浪足球會)的地方。其後,足球在上海、天津及青岛等地迅速發展,各自開辦聯賽及互相對賽的埠際比賽。
上海足球
编辑
1895年聖約翰書院成立了上海第一支足球隊,球員都是書院的學生[4],人稱「約翰辮子軍」。1902年聖約翰書院與南洋公學舉行了上海第一場足球賽。及後成立「華東校際足球聯賽」,共有8所學校參加,包括實力最強的聖約翰大學(今華東政法大學)、南洋大學(今交通大學)、滬江大學及暨南大學。中學則以南洋模範中學和徐匯中學最出色。
租界建立後,各國僑民、各大洋行和各國駐滬軍隊,紛紛組織足球隊開展比賽。1902年由外僑成立上海足球联合会(Shanghai Football Association),舉辦各級联赛及盃賽(包括国际杯、史考托杯及高级杯等)。规定每年10月至明年4月为足球季,主要的球队有:西商队、西捕队、腊克斯队、法商队、犹太队、葡商队、商团队,陶克工程会队和英国驻沪陆军和海军组成的球队。「国际杯」是按侨民国籍分别组队参加,英国分别组成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3支队伍。
上海與香港、天津及日本橫濱之間舉行定期的埠際大賽,沪港杯埠际赛始于1908年[5][6],旅居沪港两地的外国侨民草创了上海、香港埠际足球赛。1923年沪港杯赛首次有華人(梁玉堂、陈苏、陈光耀及朱广扬)代表香港上陣。
1924年成立由華人球隊組成的中華足球聯合會,華人球队乐群、共和、博爱等相继成立。1925年,梁玉堂、刘九和李惠堂等人离开香港到上海加盟乐华队(由乐群易名)。1926年當時上海已經有12家登記的俱樂部,球員約400人,地产商程贻泽组织的三育足球队被准予参加上海足球联合会甲组联赛,乐华队也获准参加史考托杯比赛,竟以4-1打敗老牌冠軍臘克斯隊,在復賽中才被當屆冠軍西商隊所敗。乐华队翌年更在西联甲组联赛和高級杯捧走两項冠軍,還獲得當屆「中華足球聯合會」所組織的甲組賽冠軍,夺得“大满贯”。從1924年成立中華足球聯合會,到1930年樂華隊解散,上海足球處於第一個高峰期。
西联会的赛场大多在上海跑马厅内或虹口公园内,其后曾设于中华运动场、申园跑狗场、逸园跑狗场等处,并收门票。西聯會直到1943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后才解散。
1931年成立的東華隊吸納了多名原樂華隊球員,繼續與洋人球隊對抗,多次獲得各類比賽的冠軍,一直到1952年才解散,是近代上海足球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期。
中國隊
编辑
早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的球队主要參加地區性運動會為主,其球员也基本来自极少数经济和足球运动较发达的地区。以中国名义参加远东运动会的足球队的成绩如下:
第一屆(1913年马尼拉):亞軍(只有中國及菲律賓兩隊角逐)
第二屆(1915年上海):冠軍(同樣只有中國及菲律賓兩隊)
第三屆(1917年东京):冠軍(中國、菲律賓及日本三隊)
第四屆(1919年马尼拉):冠軍(再次只有中國及菲律賓兩隊)
第五屆(1921年上海):冠軍(中國、菲律賓及日本三隊)
第六屆(1923年大阪):冠軍(中國、菲律賓及日本三隊)
第七屆(1925年马尼拉):冠軍(中國、菲律賓及日本三隊)
第八屆(1927年上海):冠軍(中國、菲律賓及日本三隊)
第九屆(1930年东京):冠軍(日本并列)(中國、菲律賓及日本三隊)
第十屆(1934年马尼拉):冠軍(中國、菲律賓、荷属东印度群岛及日本四隊)
世界杯揭幕战俄罗斯vs沙特比赛分析图文-[世锦赛]美国击败土耳其夺冠 杜兰特出席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