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扬我国威的10句话,有些来自诗词,有些出自经典,也有些是皇帝的诏书,都一样的气垫磅礴、壮怀激烈。
第一句,它的改装句现代也相当流行,就是“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最早出自一本奏书,是西汉名将陈汤写给汉元帝的。
奏书是陈汤向汉元帝表明诛灭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决心和功绩,原句是“宜悬头槀街蛮夷间,以示万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是说把砍下的脑袋挂在歪国“使节”们所居住的街道上,让那些心怀叵测之人明白,敢侵犯我大汉帝国的人,即使离得再远,也一定会杀过去“诛灭”。
第二句是“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这句话出自《汉书》,是乐汉史学家班固的经典名言。
虽然这句话有一定的局限性,却也凸显了当时汉王朝强大的力量,和辽阔的疆域。那时光武中兴、万国来朝,周围各国皆臣服脚下。在这种情况下,上至君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个个都是霸气值拉满,民族自信心爆棚。
第三句是“四方胡虏,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这句话出自隋朝,不确定出自谁口,却难掩它的霸气侧漏。
隋朝,政治经济文化都高速发展,外交方面也是相当强硬,这句话差不多是当时情况的缩影。那时候周边国家,比如高昌、倭国、高句丽,以及新罗等对大隋都是敬畏有加,点头哈腰,根本不敢造次。
第四句是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刘邦亲自挂帅、平定战乱。战后顺道回了趟沛县老家。
展开全文
往日的尊长、好友齐聚一堂。衣锦还乡的刘邦作了这首诗,展示出他远大的抱负,对国家未来的忧虑等,全诗只有三句,却豪情万丈,威武霸气。
第五句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来自三国曹操,原话是“宁我负人,人不负我”,最直白的意思是,我能对不住你,你不能对不住我。
潜台词是,我不是你能得罪起的,最好别搞小运作。这句话有种乱世枭雄傲视天下,唯我独尊的气概。曹操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认为自己就是这天下主宰,不容任何人、任何力量造次。
第六句是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句,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朝诗人多,边塞诗也自成一派,不但有诗人的细腻、边塞的苦寒,也有王朝的霸气。
第七句来自明代万历皇帝,他在《平倭诏书》里写“跳梁者,虽强必戮!”,说给那些跳梁小丑,不要再试探,惹恼了我,管你强弱,一并诛灭!这样的豪气和霸气,确不愧为大明天子,朱家子孙。
第八句是赵匡㣧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我的床边,我家门口,哪容得了别人放肆,这外就不用解释了,懂的都懂。
第九句,“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在我国的土地上,如果胡人敢拿着兵器招摇挑衅,就必须得消灭。这句话出自十六国时期冉闵的《杀胡令》。虽然冉闵当年有些残忍,但也是他在北方重振汉家之威。
最后一句,也是最具正义感的一句,是咱们伟人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句话相当霸气,也代表了伟人的胸怀。
有位演员把这句话改装了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礼让三分;人再犯我,斩草除根”,改装以后更适合普通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梅赛德斯李昕的寫真照片